
作者|華仁道智庫
來源|華仁道話
“老師,先教教我們怎么開會,尤其是經營分析會。”
這是這幾年入企輔導,老板們最經常講的一句話。
很多上規模的企業體系復雜,事業部多,會議效率非常低,尤其經營分析會,會上各講各的,雞同鴨講,各自為戰。
開會本身就是一種能力,經營分析更是一種能力,只有統一共識,整個組織才能產生協同效應。
今天我們就只從經營分析會的表現形式上,幫大家理一理,經營分析會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點,看看你們有沒有中招。

1、做經營分析的時候,要不要使用形容詞?
很多公司的經營分析會上,有不少形容詞。
比如,在現狀分析的時候,經常聽到“這個月的業績提升很快”“銷售收入大幅下降”“環比下降明顯”。
進行根因分析的時候,經常說“人員不夠穩定”“產能影響程度很小”“故障頻次比較高”“沒有及時進行處理”“耽誤時間比較長”,在行動計劃中,經常有“加強操作規范的宣貫”“進一步提升研發投入”。
所有提及到的這些情況是不是真實存在的呢?也是,但定位不了問題,解決不了問題。
經營之父稻盛和夫先生在六項精進中提到“努力向上提升,哪怕只是一寸”“要每天反省”,你看,稻盛和夫也要用“一寸”和“每天”這樣的量化詞語。
因為沒有量化就沒法跟蹤,沒法跟蹤就不能管理,只有量化的指標才能幫助業務進行問題定位和糾偏,更容易跟進和評估,更容易識別出重要程度。
2、匯報的時候,要不要讀PPT?
有些公司在開經營分析會的時候,都變成了秀片現場。
會議一開始,匯報的人就開始興致勃勃的“分享”PPT,洋洋灑灑幾十張,所有內容事無巨細全講一遍。因為根本抓不到重點,所以臺下的參會者很少有人能提出問題,偶爾老板會拋幾個問題。
大部分的參會者只是“聽”會者,不是“與”會者,開兩天的會,經營分析會的“評審”價值很難實現,這樣的經營分析會肯定是沒有輸出成果的。
3、分析數據后,要不要拿出結論?
大部分公司在開經營分析的時候,也會做數據分析的報表,但大多數時候是報表多于結論,甚至沒有結論。
通過數據報表的分析,結論是什么呢?基于這些結論,可以識別出哪些問題呢?這些問題的具體原因是什么?基于這些問題和原因,我們又應該采取什么樣的行動呢?基于這些行動,需要公司配置哪些資源呢?
只有通過數據得出結論,分析出問題,管理團隊才能評審,公司才能知道如何解決問題,投入資源,閉環差距。
4、開完會,要不要輸出?
經營分析會的目的,是為后續M+3(未來三個月)的關鍵行動計劃做評審,來保障目標達成。
所以,經營分析會是M+3目標達成的關鍵控制點,也是M+3關鍵行動計劃的起點。
經營分析會的輸出,是對會議內容的總結,更重要的是對下一階段工作任務的指示。
我們經常講,經營分析會是作戰指揮會,如果開完會了沒有輸出,如何判斷大家達成了共識呢?如何指導作戰呢?
5、分析根因的時候,只有客觀原因,行不行?
有些企業的經營分析報告上,在差距原因分析這個部分,會有這樣的原因:“競爭環境激烈”“市場上原材料成本上漲”“市面人工成本上漲”“政策影響”“客戶要求更改訂單”“口徑不一致”“財務沒有提前提供數據分析”“人事沒有招到合適的人員”。
甚至有些企業經常會把一件事沒干好的根因歸咎于:人不行,所以措施是要換人。
何謂根因呢?根因是能通過主動改變就能影響結果的,是主觀的,不是客觀的。
事情沒做成,大家就認為是人的能力不行,要換人。
請問,這個崗位上的人沒做成這件事,排除掉事情本身的原因外,說明這個人的能力和崗位不匹配,那么,不合適的人,為什么到了這個崗位呢?
人崗不匹配,說明選人的時候就出了問題。
所以,根因不是人的能力不行,而是企業的選人和用人的機制出了問題。
這就是根因分析,要刨到根上,要找主觀的、找自身可控的、找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就可以改變的。
大家自檢,如果在你們公司的經營分析會上,找到的根因都是別的部門的問題,外部環境的問題,而找不到自己的問題,那就說明這個根因沒找對,不是根因。
6、制定的行動計劃,要不要事無巨細?
經營分析會上經過評審的行動計劃,是實現M+3目標的關鍵行動計劃,重點是“關鍵”,切忌把所有日常的工作都堆到行動計劃里。
哪些是達成目標的、關鍵性的行動計劃,哪些是日常的工作內容,這兩者要非常需明確的區分開來。
M+3關鍵行動計劃,原則上不要超過3項,最多不要超過5項目。
如果超過5項,說明不夠關鍵,你沒抓到重點。
同時,每一項都要有明確的完成時間、責任人,識別“關鍵”的目的也是為了幫助團隊更好的聚焦,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1、做好數據分析
數據分析是管理層理性決策的基礎,經營分析前要有數據分析作為支撐。
數據有三個維度:財務數據、業務數據、行為數據。
2、根據數據分析,深度解讀數據
數據是業務產生的,所以真實、客觀的數據本身其實就能映射業務的本質。
所以,經營分析會上,要重點關注數學題,通過分析數據,識別差距,并準確的定位問題,為進一步尋找根因做好鋪墊。
3、差距的根因分析要徹底
通過分析數據,識別出差距后,要回溯復盤經營過程的實際場景,尋找產生差距的原因,原因要盡可能具體、清晰、直接。
4、基于根因,確認相關責任部門、責任人
華為認為,最終一定是找到機制、流程、制度和能力方面的原因,根因才算找到了。
找到了根因,相應的,就要評估、確認造成原因的責任部門和責任人,并與責任部門、責任人共同確認改善的建議和行動。
同時,要識別出,哪些事項在目標達成過程中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的;哪些是需要在M+3的計劃中繼續做的,哪些需要改善的,哪些是需要立即停止的。
5、制定行動計劃并分類,輸出可執行的關鍵行動計劃
根因分析后,部門內部及跨部門之間,要制定完善的行動計劃,并對其進行分類,形成M+3關鍵行動計劃。
1、輸出關鍵行動計劃的完善建議
經營分析的目的,是評審M+3關鍵行動計劃的合理性、有效性,以保障目標的順利達成。所以,會上要評審,要針對各個模塊的經營分析報告,輸出評審意見,以及關鍵計劃的改善建議,為下階段的工作內容提供實質的支持和幫助。
2、輸出部門內外部溝通專題會
在做經營分析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各個部門之間可能會存在一些共性的問題。
這些共性的問題,就需要開展相應的專題會(包含完成時間、責任人),通過部門內部或者外部的溝通,輸出相應的內部流程,即管理辦法、制度流程等,這樣就能批量的解決問題。
另外,針對某個項目,或者某個偶然時間的集中性溝通專題會,目的相對比較簡單,就是解決問題。
3、輸出會議決議
會議決議,就是會議最終的決策結論,包括會上所確認的規則、要求、口徑、時間、責任人等方面的決議,目的是明確規則,去除歧義,統一共識,避免會后扯皮。
4、輸出最終關鍵行動計劃
高管給出關鍵行動計劃的完善建議后,各模塊要結合高管的建議和意見,完善后的M+3關鍵行動計劃,最后需要經管理層確認,并簽署發布、執行。
有輸入就要有輸出。
5、輸出關鍵行動計劃執行情況
在M+3關鍵行動計劃確認后,要嚴格按照關鍵行動計劃所要求的完成時間、關鍵節點,監督責任人的關鍵行動計劃執行情況,并依據完成時間反饋給相應責任人,并在下月度的經營分析會上進行回顧和反思。
6、輸出經營分析會復盤經驗
在開始下月度的經營分析會的時候,上會先要對上月度的關鍵行動計劃執行情況進行復盤,以識別哪些關鍵行動計劃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的,提煉最佳實踐和最寶貴的教訓。
做的好的地方,需要進一步提煉總結,沉淀成為最佳實踐,以協助團隊更好的復制和借鑒。
做的不好的地方,同樣需要將過往已經“買單”的教訓進行整理,尋找應對改善方案,避免同類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