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年底,中俄天然氣合作、中石化混改、資源稅改、電改、油價暴跌,及特高壓、核電重啟、分布式光伏等話題多被提及。其中,涉及國家能源安全,煤制氣技術被廣為關注,甚至爭議頗多。
的確,煤制氣、煤制油等新型煤化工在2012年后經過3批次的集中獲批后,引發了產、學、研各界人士對其水耗及水土污染問題的擔憂和質疑。能源局為代表的監管層最新態度回歸“限制發展”:日前,有媒體從參與“十三五”煤炭規劃編制的人士處獲悉,在天然氣供應有保障的前提下,“十三五”不再擴大煤制氣產能。目前已開工的4個煤制天然氣項目有望在“十三五”期間建成,到2020年煤制氣產能達到150億立方米。而在《天然氣發展“十二五”規劃》中,2015年煤制氣已規劃至150~180億立方米,按字面分析,“十三五”期間煤制氣松綁已基本無望。同時,煤制油和煤制烯烴項目的投建亦受到限制,其中煤制油項目僅可作為戰略儲備,而煤制烯烴項目也被要求適度發展。
不過,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近期發布的一份題為《我國天然氣發展面臨的不確定因素》的報告顯示,2014年我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為180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7.4%,其中進口天然氣580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達32.2%。同時,1月13日,國土部公布了2014年我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為59.6%,2013年該項數據為58.1%。
一邊是產業發展方向的爭議,一邊是油氣對外依存度不斷攀高的現實,加上國內日益嚴峻、時不我待的節能減排形勢,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和保證安全供給的“矛盾”亟需解決。
企業實踐是解決產業爭議的唯一方法
其實,時下圍繞煤制油/氣以及頁巖氣的爭論,在新能源領域同樣存在,包括風電場、光伏電站和中小水電。然而面對爭議,能給出答案或者是階段性答案的,還是能源行業內的勇于實踐的企業。
經過多年的粗獷發展,國內早期的資源型城市在進入新世紀后陸續出現資源匱乏趨勢,包括遼寧阜新、山東棗莊、河南焦作、湖北大冶、江蘇徐州等眾多城市相繼開啟了轉型發展之路,并成為了2008、2009年國務院連續公布的2批共44個國家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范本,更為后期的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提供了借鑒。簡單來說,引入實力能源企業進行老舊中小礦區的兼并重組,引進活力資本作為地方適合自身旅游、農業等可持續發展產業的啟動資金,是這些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初期的成熟模式。
在此過程中,介入或者配合地方結構轉型的能源企業幾乎悉數以國有大眾型企業為主,這類企業體量大、資產重、產業鏈健全,可以為地方發展提供較為全面的思路引領和實際支撐。同時,煤炭行情走弱后以煤企為代表的能源企業也在為自身的轉型發展尋找方向,包括煤制油/氣在內的下游深加工領域多是企業首選。同時結合自身的資源、技術優勢,光伏、生物質能、儲能技術及新材料,都是傳統能源企業主攻的業務方向。不過,由于產業環境尚需完善,同時國內主流技術評級難以突破,能源企業在公關上述新業務方面大多鮮見明顯成果。
而隨著頂層決定推進國有企業混合制改革的態度日趨明朗,中石油、中石化為代表的企業競相投身其中,尤其中石化甩出“終端門站市場業務”這個大蛋糕后,由于相比中石油管網業務更易民資介入、更具投資發展空間,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可謂風頭盡出。進入2015年,中國石油新疆銷售分公司正式變更為中石油新疆銷售有限公司,企業性質隨之從央企駐疆分公司,改為自治區國資委監管的國企,接下來新成立的中石油新疆銷售公司將出售部分股權,招募當地優質企業入股,完成混合所有制及屬地化改革目標。
可見,兩桶油在新的一年中還將在“混改”這條跑道上繼續賽跑,并以試點、標桿的身份帶動其他企業效仿。隨著企業順應市場深化改革的深入,資本運作、兼并重組越來越被企業青睞,1月21日,國內電力行業巨頭之一的中國能建集團成立中國能源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在此時前亦設立了資產管理中心和投資管理分公司,以便于企業重組內部的非主營業務板塊,和對外項目的各種投融資業務,為企業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
模式創新是實現企業轉型發展的關鍵
相對大型能源企業們的手筆,民營、外資能源企業更樂于尋求細分領域的市場機會,而檢驗這些機會是否具有投資價值和發展空間的首要依據,就是其能否具備可行的商業模式。在此背景下,之前偶被重提的德國能源轉型和新能源發展路徑,又被業內津津樂道。
不過,德國能源市場的一系列產業環境、制度與國內都存在著迥異差別,且德國個別區域由于政策的過度補貼已經導致了負面效果的出現。德國能源署中德可再生能源中心執行主任陶光遠日前表示,由于德國當地分布式光伏上網電價補貼偏高,刺激大量民眾投入電站建設,在夏季高溫的周末就出現了光電消納困難的局面,甚至威脅到了電網和用電終端的安全。結合目前國內能源行業的監管現狀,過多的描繪意義有限,甚至會起到相反效果,企業還應當結合自身情況,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突圍路徑。
去年年底,新奧集團將其控股的威遠生化公司更名為新奧生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奧生態控股”),主要的煤化工資產也已注入到這家公司,至此新奧生態控股主營業務涵蓋生物制藥、LNG、煤、煤基化工等清潔能源中上游領域。
此外,新奧生態控股在更名的同時,還提出將在這一平臺組建有關煤化工項目的眾投平臺,以新奧集團自有的核心技術為依托,吸納社會閑散資本投入煤化工等相關業務領域的信息。眾所周知,眾投模式在國外風靡已久,被引入國內后雖然略有走形,但其門檻低、回報高、周期靈活、退出便利等種種優勢吸引著大批民間投資者。新奧通過引入眾投,實現一定程度上完備自身資金鏈的同時,也將打破時下煤制油/氣行業參與者多為國企、鮮見民資的局面,為煤制油/氣快步“走向民間”、加快形成多樣的商業模式提供助力。此外,新奧以自身技術入股新平臺,也將加大技術面的信息披露力度,提升自身的行業影響,同時啟示同行,共同推動煤制油/氣領域技術的進步和革新。
整體看,當前經濟和環保形勢下,監管層調整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的步伐會繼續提速,新一輪能源改革大潮即將于“能源十三五規劃”開啟。眾多的傳統煤炭行業和傳統能源化工企業處于被動態勢,煤化工行業雖然已經初現曙光,但依然任重道遠。
這一趨勢下,新奧生態借助集團資金和技術優勢,通過資產優化聚焦于清潔能源供應商這一新戰略,在大股東的能源平臺戰略下,通過外延式并購滕州、沁水、北海等公司,切入天然氣市場,并加快自身清潔能源產品業務整合,意圖突圍困境,將為行業提供一份極具參考價值的轉型樣本。來源:國際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