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項目有全球環境基金發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肯尼亞電力公司KENGEN共同合作完成。另外世界各地也有很多資金可以提供給現實和未來的地熱能發展。 聯合國副秘書長,阿齊姆?施泰納說:“應對氣候變化,同時如何得到供應給二十億人以前所未能享受的電能,是這個世紀的中心挑戰。 地熱100%是自供自足,不傷害環境—一個太久沒有被善加利用的技術。” “大裂谷隨時準備好提供最少4兆瓦的能量。 是時間將這項技術從后備箱里拿出來了,用以供給日常生活和燃料動力,減少污染和以及減少對于不可預測礦物燃料的依賴性。 人類第一步也許頗為蹣跚,但它是這個星球持續生存的一個有效答復。”他補充說。 全球環境基金的首席執行官和Monique Barbut說:“超越可再生能源時代的各種經濟和技術障礙,是我們職責的一部分。非洲各國發展地熱能,不僅技術上可行,經濟效益也好。這個地區整體能量存儲至少有7兆瓦。” “確實,全世界接受地熱能并且開始發展的國家數量在2000年為20個,而到了2010年將達到近50個。希望非洲大裂谷成為先鋒力量,進一步加速地熱開發,在地理范圍上延展建設發電廠的數量,最終橫跨發達和發展中國家。”
肯尼亞項目
過去三年全球環境基金資助的項目有微地震和磁大地電流的調查和研究,新的試驗地點包括離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約一小時車程的Olkaria和Naivasha兩個小城市。在這里一家已經經營了四分之一個世紀的地熱電廠功率為4500萬瓦。 在2000年,第二家由一條新發現的地熱流而建成的電廠功率則為7千萬瓦。對于肯尼亞和其他在大裂谷的地區來講,主要挑戰是鉆井難度和蒸汽流失的高費用。聯合地球物理圖像(Joint Geophysical Imaging),一個耗資一百萬的項目正全力以赴解決這些問題。在Naivasha的第一口井大約二百萬瓦,而新的技術不僅促進了蒸汽集中,而且精確定位潛力更高的井,平均達到四到五百萬瓦。
大裂谷地熱能延展
二年前,全球環境基金委員會批準了非洲大裂谷地熱發展設施(ARGeo),并且投入1800萬美元資助,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世界銀行也加入了這一行列。吉布提、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烏干達和坦桑尼亞各國在鉆探上都有一定風險。2009年初,KenGen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會提供技術支持和開發設備。肯尼亞及私人投資者也正從京都議定書的清潔發展機制(CDM)尋找資助,以幫助一個正處于試驗階段的3500萬瓦的產能擴展。肯尼亞電力需求約為一兆瓦。國家原本依靠水力發電廠,由于低降雨量和供水缺少,近年來系統負擔沉重。該國在2015年之前設置了自己從地熱中獲取的1.2兆瓦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