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機器人、無人機巡檢等眾多創新裝備在展會集中展示。這套由我國自主研發的油氣管道全自動焊接檢測機器人,可以實現從33毫米到1422毫米全部鋼管口徑的焊接,山地、沼澤、沙漠等全地形作業,直管與彎管組合的全類型焊口的焊接,以及全自動焊超聲波檢測。
記者在展會現場看到,這套為1422毫米超大口徑天然氣管道配備的內檢測裝備,可以較好識別管道本體損傷及應力狀態,為超大口徑管道的完整性管理提供技術保障。這臺大口徑油氣管道柔性內焊接機器人具備一鍵式智能化焊接、長距離管內自主行走、山區地形連續作業等功能,可大幅提升焊接質量和效率。
智能化轉型開啟油氣管網新時
從“鋼鐵巨龍”到“智慧脈絡”,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正重塑能源運輸體系。本屆展會上,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成為焦點,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新技術正重塑能源運輸體系,為能源安全注入“智慧基因”。
這個大型長輸天然氣管網在線仿真系統采用自主研發的“分區增量迭代法”算法,覆蓋全國3萬公里天然氣管網,可以實時模擬運行狀態,為能源調度提供“智慧大腦”。
記者在現場看到,全球首座火山巖儲氣庫通過動態模擬系統與智能控制系統,破解了火山巖斷層多、密封性差的難題。系統實時調節壓縮機參數,確保3000米深“地宮”高效儲氣。
目前,我國在油氣管網巡檢方面,“天空地”一體化智能巡護已全面應用,“管網大模型”以人工智能賦能10萬公里油氣管網建設和資源配置優化,西氣東輸四線應用數字孿生技術,實現3000公里管道的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油氣管網正加速向數字化、智能化發展。
2025年我國將新建油氣管道2000公里
記者從中國國際管道會議上獲悉,油氣“全國一張網”建設穩步推進,2025年我國將新建管道超2000公里。
今年以來,我國油氣管網基礎設施加速建設。虎林至長春天然氣管道干線主體工程焊接完成、川氣東送二線東段工程全面推進、福建與廣東天然氣管網聯通工程開工建設。
國家能源局副局長萬勁松表示,截至2024年,中國油氣管道總里程已達到19.5萬公里,布局優化、覆蓋廣泛、功能完備的“全國一張網”日臻完善,實現了管網設施高質量公平開放,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安全性與靈活性日益增強。
目前,我國管道關鍵設備國產化率達到97%,管網90%以上技術對標全球達到領跑和并跑水平。我國一次管輸能力攀升至3940億方,新建儲氣能力35億方,基礎設施保供能力硬瓶頸基本消除。2025年,我國新建油氣管道將達2000公里。
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維和表示,油氣管道是國家能源運輸非常重要的基礎設施。從未來發展看,適應能源的結構性調整和新能源有效融合,更加有利于應用AI和數字化技術,構建新的新質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安全運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