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碳規制倒逼工業脫碳,綠氫溢價優勢顯現
歐盟“Fitfor55”框架下的CBAM與FEU政策,正重塑全球高碳產業的競爭格局。CBAM將于2026年正式執行,對進口鋼鐵、水泥、化肥等高碳產品征收碳關稅,倒逼企業采用清潔能源替代傳統工藝。FEU則于2025年生效,要求航運燃料中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2%,2030年進一步提高至6%,直接推動氫基燃料(如綠氨、綠色甲醇)的需求。
綠氫憑借“零碳排”屬性,在工業領域的經濟性逐漸凸顯。以合成氨、煉鋼為例,傳統灰氫工藝碳排放強度高,而綠氫在CBAM碳成本疊加下,單位成本差距顯著收窄。此外,FEU對航運燃料的碳強度限制,使得綠氨、綠色甲醇成為船運公司合規的必選項,目前馬士基等頭部企業已鎖定百萬噸級綠甲醇訂單。
技術迭代與規模化生產進一步鞏固歐洲綠氫優勢。歐盟通過“氫能銀行”等機制補貼電解槽部署,推動質子交換膜(PEM)電解技術成本下降。
國內政策體系完善,氫能應用邁入產業化臨界點
中國以“雙碳”目標為牽引,政策重心從燃料電池向工業清潔用氫傾斜。2024年發布的《節能降碳行動方案》明確要求鋼鐵、合成氨等行業開展氫能替代示范,2025年將建成氫能全鏈條標準體系。《加快工業領域清潔低碳氫應用實施方案》則提出,到2026年實現綠氫在冶金、化工等領域應用規模突破百萬噸,推動氫能從“示范性工程”向“規模化應用”轉型。
綠電成本下降與用氫技術突破形成合力。光伏組件價格較2020年下降超60%,帶動風光制氫成本降至15元/公斤以下,在西北風光資源富集區已接近灰氫成本。同時,工信部2025年揭榜掛帥計劃針對氫冶金、綠氨合成等技術設立22項攻關任務,重點突破高溫氫還原、低壓合成等工藝瓶頸,為大規模應用掃除障礙。
工業場景成為氫能增長新引擎。當前,寶武集團、河鋼集團等企業已啟動氫基直接還原鐵工業化項目,單套產能達百萬噸級;合成氨領域,綠電制氫耦合低壓氨合成技術可將能耗降低30%,2025年國內規劃綠氨產能超500萬噸。政策與市場的雙輪驅動下,氫能有望在2026年前后進入商業化爆發期。
結語
全球減碳進程的深化,使得氫能從“備選能源”升級為“必選方案”。歐盟碳規制通過貿易鏈條傳導至全球產業鏈,而中國依托綠電成本優勢與工業體系迭代能力,正加速構建氫能應用生態。隨著電解槽、儲運、終端應用技術的持續突破,氫基能源的規模化應用將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核心變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