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澳大利亞能源公司Origin Energy表示,其持有27.5%股權的澳大利亞太平洋液化天然氣公司(Australia Pacific LNG,下稱“APLNG”)已收到中國石化發來的價格復議通知。中國石化希望下調與APLNG公司簽訂的長期LNG供應合同(下稱“LNG長協”)價格,“以使合同價格與同類LNG長協的現行市場價格相比具有競爭力”。
據介紹,合同價格變動將于明年1月1日起生效。若雙方無法達成一致,任何一方均可將此事提交專家裁定程序作出決議。
20年760萬噸/年LNG長協
中國石化與Origin Energy均是APLNG公司的股東,前者持有25%的股份,后者持股27.5%,另47.5%由美國康菲石油公司持有。
2011年4月,中國石化與APLNG公司簽署購銷協議,自2015年中期開始從APLNG項目采購430萬噸/年的LNG,為期20年;雙方同時簽署了股權認購協議,收購APLNG股份的15%。2011年12月,中國石化將每年從APLNG項目的采購量增加至760萬噸,同時對APLNG的持股比例增加至25%。據稱,該協議彼時是澳大利亞有史以來年合同量最大的LNG供應協議。
Origin Energy表示,此一購銷協議采取“照付不議”原則,即供需雙方在簽訂供氣合同時,以年度合同量的一定比例作為最低提取量。若用戶用氣未達到此量,仍須按此量付款,供氣方供氣未達到此量時,要對用戶作相應補償。雖然此一長協具體條款保密,但據澳大利亞媒體《Financial Review》2011年4月報道,該份協議據估轉換價可達900億美元。
上述協議的背后,是中國作為全球最大LNG進口國對能源安全的綜合考量。原新奧國際貿易(新加坡)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楊曉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2011年福島核事故后,大量LNG奔向日本,成為全球LNG套利貿易的起點。時任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股份公司副董事長的張耀倉彼時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協議簽訂)將有助于中國石化獲得多元化的天然氣供應,以保障國內能源供應,滿足中國快速增長的天然氣消費需求。”
消納壓力漸顯
“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成為LNG大宗商品化的分水嶺。”楊曉光表示,這意味著波動性和貿易相互推波助瀾,放大了市場風險。2022年,全球天然氣貿易量1.21萬億立方米,同比下降1%,但占比近半的LNG貿易量同比增長了5.1%。
俄烏沖突使多國將能源安全提上最高議程,其后,期限更長的LNG合同集中簽訂,中國成為LNG長協資源的最大買家。據國際能源信息署(IEA)數據,2022年新簽LNG合同中,亞洲占簽約總量的37%(220億立方米/年),其中中國占比21%。LNG資源大采購商中國石化當年還與卡塔爾能源公司簽署了為期27年、每年400萬噸的LNG長協。而該公司剛在2021年與卡塔爾能源公司簽署了為期10年、每年200萬噸的長協;2023年進博會期間,中國石化又與之新簽訂了為期27年、每年300萬噸LNG長協。上述合同預計在2026年項目投產后陸續交付。
而這帶來的是,“‘十五五’期間,中國天然氣會有充足的供應,但也會迎來價格的大幅下降。”思亞能源創始人、CEO李遙表示,近三年來,中國新簽訂6300萬噸LNG長協,這些合同將在“十五五”期間集中釋放,由此可能帶來供應過剩壓力。
價格將是其中最大的消納壓力。李遙指出,新簽長協將推動一批新的LNG項目進行最終投資決定(FID)和建設投產,預計2026年至2029年間國際LNG新增供應量將推高至4500萬-5000萬噸/年,遠超2020年前每年2200萬噸和2021-2024年每年1000萬噸的新增供應量。因此,“十五五”期間國際LNG將出現較大幅度供過于求,LNG貿易流動性亦將大幅增加,造成現貨價格腰斬。“那時將有大量便宜的現貨涌入中國市場,而國內此前簽訂的LNG長協又執行照付不議原則,長協消納將面臨更大難題。”
為應對未來周期性挑戰,李遙建議,企業要有靈活的市場開發戰略,或掌握具有競爭力和彈性的資源池,進口更便宜的資源優化成本;抑或通過一體化產業鏈布局,加強下游快速消納滯脹的能力,以此創造靈活的市場騰挪空間,對抗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