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進博會GE Vernova展臺。 |
![]() |
9HA重型燃機模型。 |
![]() |
抽水蓄能轉輪模型(左)和應用于抽水蓄能電站的發電機出口斷路器模型(右)。李慧/攝 |
以中國沿海大型城市集群為范本的能源轉型沙盤,兩破吉尼斯世界紀錄、造就全球最高效50赫茲和60赫茲電廠的HA級燃機模型,助力電廠穩定、高效運行的抽水蓄能轉輪模型……在剛剛結束的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上,GE Vernova旗下多款助力能源轉型的創新成果一經亮相,即吸引了現場眾多目光。
在GE Vernova燃氣發電服務中國區總裁許欣看來,一年一度的進博會,不僅為企業展示新產品、新技術搭建了平臺,同時也為企業間打造了交流合作的橋梁。
全新亮相
聚焦清潔低碳
事實上,本次進博會上的GE Vernova既是“老朋友”,也是“新面孔”。2021年,百年老店、工業巨頭通用電氣(GE)宣布將“一分為三”,其中,GE原有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和數字集團將合并成為新的能源公司,即如今的GE Vernova。
據許欣介紹,目前,拆分計劃進展順利,預計明年第二季度初有望完成。拆分后,GE Vernova將成為一家全面關注能源轉型的新公司。
“我們的業務將覆蓋能源領域12個方面,可分為三大板塊。”許欣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第一個板塊為發電,包含燃氣發電、蒸汽發電、核電和水電。第二個板塊是風電,包括海上風電、陸上風電、艾爾姆風能。第三個板塊是電氣化,包括數字化、電網解決方案、電能轉換、太陽能及儲能解決方案。另外,我們還通過前沿研究、咨詢服務和金融服務等加速業務發展。”
從發展戰略來看,許欣強調,未來,GE Vernova將繼續致力于加速實現全球電氣化同時降低碳排放,實現可持續發展。
攜手合作伙伴
助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統計數據顯示,作為長期植根于電力領域的企業,GE Vernova目前在全球范圍內的裝機量已達2200吉瓦,其中既包括燃機發電,也涵蓋水電、風電。在中國,GE Vernova旗下燃氣發電業務為110多家客戶運營的240多套燃氣輪機提供服務,裝機容量約為50吉瓦;旗下水電業務在中國的累計裝機容量已達60吉瓦,其中抽水蓄能業務裝機容量達12吉瓦。
在本次進博會期間,GE Vernova又與合作伙伴簽署多項協議,全面助力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其中,GE Vernova與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就天津軍糧城電廠簽署的9HA.01機組長期服務協議,是國內首個針對9HA.01燃機機組的長期服務協議,服務將覆蓋機組的一個大修周期。
據了解,天津華電軍糧城項目中采用的GE Vernova燃氣輪機為國內首臺9HA.01燃機,自2021年1月正式投運以來,聯合循環效率達到63.36%,為目前國內投運的HA級燃機機組中效率最高,年減排二氧化碳可達180萬噸、二氧化硫1194噸、氮氧化物7755噸,供電能力達661兆瓦,區域供熱面積可達700萬平方米,可滿足當地十余萬居民的用電和采暖需求。
與此同時,GE Vernova還與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簽署四臺LM2500與兩臺LM6000航改型燃機設備供貨合同,將持續深化雙方在航改型燃機領域的緊密合作,共同助力中國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發展及能源轉型。
另外,GE Vernova還將為國投電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國投吉能(舟山)2×745MW級燃氣發電項目提供兩臺9HA.02重型燃機。項目建成后,機組計劃采用10%(按體積計算)的氫氣摻混比例與天然氣混合燃燒,可以摻氫發電、調節綠氫產能,不僅可以提高新能源電力消納能力,還將為當地探索電力產業近零碳排放起到示范作用。
許欣表示:“能夠在進博會上達成多項合作,代表各方對與GE Vernova過往合作的充分肯定與信任。未來,我們將繼續憑借自身技術優勢,積極投身中國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同時攜手國內各大合作伙伴,助力中國的綠色能源轉型與可持續發展。”
深耕本土市場
助力 “雙碳”目標實現
一直以來,本土化都是GE Vernova在中國發展的出發點和核心戰略。多年來,GE Vernova持續拓寬和深化在研發、制造、采購、人才培養等環節的本土化建設,助力產業鏈全面升級。
以GE Vernova與哈電集團合資組建哈電通用燃氣輪機(秦皇島)有限公司為例,自2022年9月開工生產以來,該合資公司已陸續完成三臺機組的生產制造并順利交付用戶。同時,該合資公司還致力于打造哈電和GE Vernova在亞洲的“一個基地,三個平臺”:即哈電和GE Vernova在亞洲最大的重型燃機制造基地,哈電和GE Vernova在亞洲地區的重型燃機市場開發平臺、制造國產化平臺和技術服務本土化平臺。
“很多時候,大家的關注點都只集中在技術制造本地化上,但實際上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人才的本地化。”許欣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近年來,GE在人才本地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不僅公司本土高管幾乎都是中國人,同時,還為整個行業培養了一批本土化人才,活躍在不同崗位,共同為產業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