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早上10點半左右,來自中石油西氣東輸公司1400萬立方米的管道天然氣,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的大廳屏幕上閃動。這也是我國首單的管道天然氣現貨網上交易。
它的誕生,標志著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下稱“天然氣交易中心”)投入試運行。專家稱,這一交易中心出現后,有利于幫助天然氣買賣市場形成基準價格,同時使得各地的天然氣資源更具透明性。
價格發現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該交易中心于2015年3月4日在上海自貿區注冊成立。天然氣交易中心的股東為新華社、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申能(集團)、北京燃氣、新奧能源、中國燃氣、港華投資及華能國際電力等十家單位,注冊資本金10億元,有關工作接受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及現貨商品交易市場管理部門的指導和監督。多位專家告訴本報記者,新的交易中心,與中國天然氣價格改革(下稱“氣改”)總目標一致。我國氣改的目標是:“放開天然氣出廠價格,由市場競爭形成,政府只對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天然氣管道運輸價格進行管理。”
2月28 日,非居民門站氣價并軌邁出了市場化改革的第一步,后續的改革方向將是:上游天然氣資源過度集中,將考慮適度增加常規油氣勘探開發牌照;非居民部門定價周期逐漸縮到一個季度甚至月度調整,試點大戶直購氣,逐漸過渡到完全市場化,成立天然氣交易中心,完成非居民天然氣的市場化;居民用氣采取推進階梯氣價的制度,減少過度消耗。可以看出,天然氣交易中心的成立,對于整個氣改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鄧郁松也對本報記者說,無論是北美還是歐洲,天然氣市場改革中,都會有這樣一個交易中心,對多個交易主體的天然氣定價會有好處。目前,我國也需要形成反應市場供需的天然氣價格,國際市場也需通過公開透明的途徑,了解我國真實的天然氣需求。
還不能完全實現市場化交易
此次投入試運行的,主要是有管道天然氣(PNG)和液化天然氣(LNG)兩個現貨品種的交易,未來還會推出LNG接收站接轉能力品種。
天然氣交易中心的交易模式有掛牌(協商)和競價兩種,交易氣源涵蓋了放開的直供用戶用氣,增量用氣以及市場化定價的液化天然氣、煤制氣和煤層氣、頁巖氣等。該交易中心一位內部人士就說,新交易中心的出現,使得管道天然氣第一次能在線交易,三大石油公司(中石化、中石油和中石化等)天然氣也首次在一個平臺上露面。
我國是全球第四大天然氣消費大國和第四大天然氣進口大國,對外依存度已經破三成,交易中心成投入運行后,隨著交易主體的增加,特別是今后境外交易主體的進入,天然氣交易將日益活躍。
申能集團一位高層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也透露,此前,在市場緊缺天然氣時,多地都會去搶奪進口來的一點點氣,但現在,周遭的經濟環境和天然氣供求都有所改變,那么天然氣交易的情形也不一樣了。
舉個例子,假設內地某地區需要1億立方米的天然氣,此前可能它是只有自己的固定氣源,但如果將需求放在交易平臺上,大家都看到了它的需求,可向它供氣,需求方的選擇范圍也更廣了。
若是需求方讓申能來供氣,申能自己是沒有通向該區域的管網設施,可能會跟中石油協商,通過中石油的管網渠道來實現轉運,“比如說,把中石油原來準備供應給我們的氣體1億立方米,轉送至需求方,而申能自己則從海外再拿氣體做填補。”而這也是天然氣交易平臺的好處之一,可實現資源的最大化調配。
當然,該高層也提醒,目前管網建設和管網未完全放開也存在想象空間,“以后不僅天然氣可以交易,管網也不妨作為交易品種之一。”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