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013年3月31日前、2014年6月1日、2014年7月1日,據粗略統計,清遠中石油昆侖天然氣利用項目的通氣日期已經有上述4個版本。但今年7月1日,這一項目仍未能正式為清遠陶瓷企業供給天然氣。
廣東省清遠市推動“煤改氣”的力度不可謂不大。早在2012年10月清遠就下發《推進陶瓷企業“煤改氣”工作實施方案》,2013年3月《清遠市陶瓷行業綜合整治工作方案》又適時出臺。但目前,清遠陶瓷企業沒有一家使用天然氣作為能源,而影響管道通天然氣最重要的原因是沒有客戶。
沒有客戶的尷尬
天然氣快通了,但沒有一家陶瓷企業簽訂合同
“目前,沒有一家陶瓷企業跟我們簽訂用氣合同。”劉翰暉無奈地告訴記者。目前,這一項目已經投入了1個多億,而如果沒有客戶就通氣,迎來的將是大量虧損,“首先要有下游企業的支持,不要出現氣到了沒人用的局面”。
劉翰暉是廣東省清遠市國資委派駐清遠中石油昆侖燃氣有限公司的干部。這家公司是中石油昆侖燃氣有限公司與清遠市國資委屬下清遠華遠投資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注冊成立的合資公司,其中,中石油昆侖燃氣有限公司占注冊資本的70%。根據相關規劃,公司將負責清遠源潭工業園及飛來峽鎮的陶瓷企業天然氣供給。
“我今年58歲了,被派來這里工作了8年,我為自己感到驕傲,如果不是我們的堅持,這個項目早就廢了。”劉翰暉向記者講述了這一項目的曲折。
由于多種原因,天然氣主管道鋪設滯后,多次推遲通氣日期。不過目前工程進展順利,今年3月已經完成鋪設工程的80%,正式通氣指日可待。但目前影響管道通天然氣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沒有客戶。
這樣的問題不僅在源潭工業園存在。來自清遠環保部門的信息顯示,清遠有38家陶瓷企業,幾乎包括了國內所有陶瓷知名品牌,主要分布在源潭工業園和云龍工業園,但沒有一家企業使用天然氣。
成本上讓企業難承受
氣價雖一降再降,陶瓷企業燃料成本依然翻番
使用天然氣會導致成本上升,將使企業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局面,這是清遠大多數陶瓷企業的主要擔憂。
據多家陶瓷企業以及業內人士介紹,清遠大多數企業使用煤制氣中的水煤氣作為燃料,如果按同等熱值計算,則等同于每立方米天然氣的水煤氣價格不高于2.5元,這其中還包括了脫硫、二次運輸等費用;如果去除上述費用,則成本甚至不超過兩元。
某規模在清遠數一數二的陶瓷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使用天然氣會大幅度增加成本,燃料費用幾乎翻了一倍,即生產1平方米地磚,用4.5元的煤;而用天然氣的話,要9~10元,“大約生產3平方米地磚就要用10立方米天然氣,每生產1平方米地磚就要多出5元錢的燃料成本”。
據介紹,上述企業在清遠有15條生產線,年產地磚4000萬平方米。按其方法計算,如果使用天然氣,則企業每年利潤將減少兩億元。
其實,供氣企業也考慮到了這一因素。今年3月,清遠中石油昆侖公司相關負責人稱,“擬定的價格僅比居民氣價高一點點,為4.2元/立方米。”但這個價格還是沒能打動陶瓷企業。面對陶瓷企業的“不買賬”,公司又將價格降到3.8元/立方米,大幅低于居民用氣價格。
而且,清遠中石油昆侖公司承諾,將在今年內簽訂合同的陶瓷企業的供氣價格降到3.7元/立方米,并實行階梯氣價:企業每增長3000萬立方米的用氣量,價格還可減少3分錢。以清遠某家有15條生產線的陶瓷廠為例,每條生產線年用氣量約600萬立方米,若其在今年內全部生產線改用天然氣,其供氣價格甚至可以降到3.61元。
但是,企業仍不“埋單”。
能否保證供給量?
會不會“斷氣”讓企業心里沒底
天然氣供給量是企業能否保證正常生產的前提。就在不久前,福建泉州陶瓷企業遭遇限氣停窯的尷尬。福建省是中國建筑陶瓷四大產區之一,泉州產區在全國率先完成了“煤改氣”。清遠陶瓷企業如果進行“煤改氣”,是否也會面臨這一問題?
“中石油昆侖公司領導曾明確表示,只要清遠市場有需要,保證滿足。”針對不少陶瓷企業對清遠天然氣提出的質疑,劉翰暉稱,目前給清遠的天然氣供給不受國家分配廣東省天然氣配額的限制。
據劉翰暉介紹,西氣東輸三線預計在明年年底才能通往福建,泉州陶瓷企業使用的天然氣都是用車輛運輸的液化天然氣,難以保證充分供給。
泉州的尷尬卻是清遠的機遇,目前西氣東輸二號線已經通過清遠,清遠應該趕在西三線完工之前,抓住機遇,“現在每年用多少,以后量就會基本保證。即使西三線通了以后,再減少清遠的供應量也很難,提前占用了就意味著以后的用氣保障”。
據了解,清遠僅源潭和云龍兩個工業園的陶瓷企業就有約130條生產線。如按每條生產線每年消耗600萬立方米天然氣計算,清遠僅陶瓷行業每年使用的天然氣就在7.8億立方米以上。
據熟悉情況的人士介紹,這還是一個很保守的數字,實際潛在用量會大大超出這個數。
“現在這個工程僅是第一期,設計輸氣量3億立方米/年,最大供應量能達到4億立方米/年。”劉翰暉告訴記者,如果實施第二期工程,保守估計供應量能夠達到10億立方米/年的天然氣。如果有需要的話,再經過后續工程,天然氣供給量能夠達到30億立方米/年。
到底用不用天然氣?
陶瓷企業使用天然氣是大勢所趨
也有陶瓷企業認為使用天然氣做能源是“大勢所趨”。某上市公司在清遠有6條生產線,滿負荷運作每年能生產1000萬平方米地磚。“推廣煤改氣是大勢所趨,全國都在推。我們去年就對在清遠使用天然氣做好了相關計劃。”
公司清遠負責人表示,由于清遠中石油昆侖公司的通氣時間推遲,到目前這家公司仍未簽訂合同,不過已經與清遠中石油昆侖公司密切接觸,正在商量具體事項。
和不少陶瓷企業一樣,這家上市公司也擔心使用天然氣導致的成本大幅上升。同時,清遠中石油昆侖公司能否保證足量供氣和天然氣質量穩定也讓其擔心,前者關系到企業能否正常生產,后者則關系到生產的地磚質量。
針對陶瓷企業對成本高漲的看法,曾有清遠政府人員算過一筆賬:“煤改氣”以后,陶瓷企業單條生產線的生產成本將增加650萬元左右。但每年可減少包括脫硫塔、煤氣發生站、除塵設備等在內的200萬元以上,單條生產線隱性的生產管理成本也可下降300萬元以上。
雖然每條生產線多支出的費用可能達到100萬元,但從中長期看,企業的生產質量提升、產品結構得到優化,在市場、價格等方面的競爭力將會增強,完全能夠消化燃料成本增支因素,確保利潤水平不降低甚至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