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溫州市民有望用上來自東海麗水36-1氣田的天然氣。這是近日記者從市燃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燃氣公司”)方面了解到的信息。
日前,記者實地探訪已經建成的天然氣三大場站。
三大場站
構建供氣中樞
據燃氣公司工程建設管理辦公室主任張劍敏介紹,為迎接天然氣抵溫,目前已建好三大場站,分別為東向門站、惠民調壓站和站西調壓站,用來滿足市區基本供氣需要。
記者首先來到位于龍灣區藍田標準廠區的東向門站。從正門進入后,映入眼簾的是一幢輔助用房和一排調壓計量撬。輔助用房是場站的配套設施,投入使用后,操作人員將對整個過程進行全電腦實時監控和操作。
燃氣公司天然氣建設辦公室工作人員說,東向門站負責過濾、調壓、計量、加臭等工作。“天然氣無色無味,但在入戶前需用臭味劑來為其添加氣味,以助于泄漏檢測。”通過調壓和計量后的天然氣,分高壓、次高壓和中壓三路進行輸送,其中次高壓主要輸送到惠民站等調壓站。
同時,記者留意到,東向門站還配備預留閥門。據悉,這是在天然氣進行檢修或供應不足等特殊情況下,用來作為應急氣源的。
目前由中海油實施的東海麗水36-1氣田項目、省天然氣公司實施的甬臺溫輸氣進出站管道及由燃氣公司實施的省分輸站到東向門站聯絡線,仍在緊急施工中,預計今年6月完工,四條管線將同步施工同步組織聯合驗收。打通“最后一公里”后,來自上游的天然氣將通過聯絡線直接輸入東向門站。
而甌海梧田林村的惠民站和甌海任橋的站西站都是調壓站,負責過濾、調壓、計量和出站等工作。經過處理的天然氣將輸入城市管網,進入小區,最終抵達市民家中。
31公里管道
連成輸氣血脈
記者了解到,面向市區范圍內輸氣的甌海大道天然氣主干管已于去年9月全線貫通,這標志著溫州燃氣管網已基本具備天然氣接入條件。
可長達31公里的主干管究竟是如何鋪設的?為什么平時好像都“隱身”了似的?
記者沿著甌海大道一路探訪,原來,主干管主要分布于河床底部、綠化帶和人行道下方。每一條管道均通過電焊而成,外面還進行了諸如防腐等工藝處理。
其中,龍骨山定向穿越是難度系數最高的一段控制性節點工程。據地質勘探報告顯示,龍骨山山體巖層大部分是高硬度熔結凝灰巖,在國內目前已實施的同類定向穿越中,龍骨山巖體強度是已知最硬的一處。看似短短500多米的穿越工程,動用了二三十臺吊機,整個工期用了近10個月。
四路氣源
繪就天然氣藍圖
根據上游天然氣管網工程建設進度,今年下半年,溫州市民有望用上來自東海麗水36-1氣田的天然氣。隨后,來自甬臺溫管線、洞頭LNG項目、“西氣東輸”二線等的天然氣也將會陸續抵達我市。
天然氣安全又廉價,據測算,它與液化石油氣相比,費用能節省三分之一以上。燃氣公司辦公室主任陳迅說,待天然氣到溫后,燃氣公司將啟動氣源轉換工作。對于天然氣管道已經鋪設完畢的住宅區,燃氣公司將分41個片區進行分批轉換,每個片區約3000-4000戶居民。同時,燃氣公司還將對諸如水心、上陡門、橋兒頭、新橋頭等舊住宅區進行天然氣管道建設,力爭讓更多用戶使用上天然氣。根據有關政策,我市天然氣轉換中,每戶居民由燃氣公司負責限免費改造一臺灶具,其他燃氣器具由居民用戶委托燃氣器具專業單位自行改造。
在今后幾年里,燃氣公司將先后建成西向門站,藤橋、郭溪、海城三個調壓站,郭溪、市中兩個應急站。一條條管線相互聯成,形成東、西部高壓管線和中部次高壓管線的三線管網格局,總長度達74公里。至十二五規劃末期,供氣規模將達到2.1億標準立方米/年,供氣戶數將達20.8萬戶;至2020年,供氣規模將達到7億標準立方米/年,供氣戶數將達到47.5萬戶。